经济区: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以来,经济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创新实施“两规范两提升”工程,着力破解村庄发展治理难题,助力村庄服务效能有效提升。

  建章立制促长远

  为全面规范村级组织建设,经济区指导村(社区)党组织严格落实主题党日(阳光议事日)、“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三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广大群众知情权,提高村民自治参与度,做到村级事务公开透明化。

  扎实推进党的组织生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每月下发一张主题党日“明白纸”,全面梳理当月重点任务,明确程序环节、规定动作和学习内容,形成每月重点工作提示。“有了‘明白纸’、有了指导员,会议更加规范了,党员学习的劲头更足了。”郭家楼村党支部书记郭兴刚说。

  创新实施农村党员“会前一刻钟”党性党纪教育制度,围绕党性锤炼铸根基、政策宣讲提站位、党纪解读存戒尺、案例剖析知敬畏4大板块,精心制定必修、选修2张“课程清单”,利用每月主题党日召开前15分钟左右时间集中开展党性党纪专题教育,着力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和纪律意识。此外,经济区建立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调研组,截至目前,已开展调研督导16轮,整改发现问题73个,确保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规范到位。

  党员干部聚合力

  经济区以创新实施“两规范两提升”工程为有力契机,分类抓好村党组织书记、村干部和普通党员规范化管理,通过建强队伍、提升素质,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先人一步、率先垂范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人才保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济区在全区组织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专门下发实施方案,建立农村党组织书记“5+N”量化考评标准,实行每季度一比武、一考核。“书记们之间比,比出了压力,比出了工作动力。”西贾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洋感叹道。

  既要抓村党组织书记这个“带头人”,也要抓村干部这个“关键群体”。经济区建立村干部履职管理“双激励双挂钩”制度,将村干部履职情况与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一月一盘点、一季一评比、半年一观摩、年底综合评估。坚持严实导向,制定了疫情防控漏管失控、安全隐患排查管理不到位等15条“负面情形”,给村干部划定履职“红线”。今年以来,先后对39名村干部落实了通报表扬、评先评优等正向政治激励,对19名村干部给予党纪政纪等负面处罚。

  把过硬党员队伍建设紧紧抓在手上,建立了农村党员巷长管理机制,经济区实施村庄网格化治理新模式,开展党员“亮身份、践承诺、当巷长、比奉献”活动。杜家庄子村党员张雪萍是村里一名三级网格长,在她的网格员日志工作记录簿上,详细记录着她每次走访慰问的时间地点和办理事项。

  文化惠民保民生

  “我们村经过村庄改造,村民都住上了干净方便的楼房。但大家还都对过去的‘乡土味’念念不忘。”茅埠村党支部书记赵津成说道。为此,茅埠村投资100余万元打造建设了茅埠村村史馆,传承红色历史,汲取前进力量。

  今年以来,经济区围绕筑强“红色堡垒”、打造“红色食堂”、建设“红色展馆”、打造“红立方”农村党建品牌,通过办实事、聚民心、顺民气,助力提升村庄服务效能。通过盘活用好辖区红色资源,深入挖掘村庄文化历史,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红色前阙展馆、茅埠村行至馆、西贾庄村村史馆等5个大型场馆。建成4个高标准幸福大食堂,重点为小区60岁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优惠就餐和送餐上门服务。引进具有城市物业管理能力的物业公司,围绕“治理创新”和“服务升级”两条线,强化“红色管家”建设,让村民在保留村集体认同感的同时享受城市社区管理的便利。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经济区始终坚持以文养德,在村里持续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好家风家庭进行表彰奖励,以良好家风带动民风、村风,激发干群红色担当。(潍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