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区全方位打造“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升级版

  年初,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印发了《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试行)》,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物业管理融入基层治理的问题。 

  促进物业服务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奎文区早有生动实践。近年来,这里以“红色物业”开启市域社会治理“新引擎”,把老旧小区这一城市治理的难题做成了亮点,备受外界关注。 

  随着社会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今年,奎文区进一步强化改革思维,更好理顺物业管理架构、优化物业运行机制、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全力打造“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升级版,推动基层党建、物业服务、社会治理多元提升。 

 “红色堡垒”建到家门口 

  7月15日,夏日炎炎。奎文区大虞街道孙家社区的红旗小区,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一场亲邻议事会正在召开,你一言我一语,氛围热烈。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小区有居民1049户,小区老旧、居住人口多,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物业服务都面临着较大压力。但是近年来,居民投诉率却越来越低。原因何在? 

 “2020年以来,我们小区进行了物业提升改造,环境面貌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今年,我们又建立了‘党支部确定议题-亲邻议事会审议-业委会、物业公司执行-居民评价’这样一个闭环运行体系,小区管理服务越来越好。”77岁的老党员张颖言简意赅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小区党委设了公示牌,让大家伙看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有什么事通过亲邻协商和党组织决策基本就能解决。”张颖还是红旗小区亲邻议事会的成员。据她介绍,小区亲邻议事会成立之后,马上就发挥了作用。“全员核酸检测需要用手机小程序生成二维码,但小区老年人很多,用起来很困难,我们就一起商议,最后统一打印了纸质版的二维码。” 

  社区是城市的治理末梢,小区是城市的最小细胞。打造红色物业升级版,奎文区将强化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作为推进物业管理改革的先手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在居民小区成立实体化党支部,赋予小区党支部在小区治理中的领导权、人事权、监督权、评议权和建议权“五项权力”。 

  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行,强化了党建引领在小区治理、物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由小区党支部牵头业委会(物管会)组建和物业党组织全覆盖工作,将业委会党员、物业企业党员纳入小区党支部统一管理。构建以小区党支部为统领,业委会(物管会)、物业企业和小区业主骨干参与的“1+2+N”亲邻议事会制度,推行物业企业服务清单、业委会(物管会)权责清单、社区(小区)党组织考核评价清单“三张清单”制度。 

  党建引领聚合力、亲邻议事促和谐、多方共治齐合作。这种运作机制,进一步理顺了“党建引领·红色物业”的管理架构,可以有效实现基层党建、物业服务、社会治理的多元提升。 

  以北苑街道芝尔庄社区上河园小区为例。这个并不“老旧”的小区,在由乱到治的过程里,靠的正是“党建引领·红色物业”。 

  “通过建立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等组织,明确了小区主心骨,凝聚起了共治力量。物业公司本着红色物业的底色,先投入后收益、先服务后收费、累计投入了110多万元,整改了22个重大项目。”芝尔庄社区党委副书记韩甜甜介绍,经过精心治理,小区居民满意度从原来的17.4%提高至86%,物业收费率由38%提高至85%。 

  向前一步“未诉先办” 

  同比分别下降43.7%、44.5%!这是今年上半年奎文区物业投诉总量、日均投诉量的数据变化。 

  数据之变的背后是理念之变、思路之变。 

  红色物业的初衷是为了满足老旧小区的居民需求,在取得成功实践后,奎文区决心再向前迈一步,探索物业领域“未诉先办”的思路举措,由“接诉即办”走向“未诉先办”,大批问题得到了提前介入、超前解决。  

  7月30日上午,在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后门街小区的小广场上聚满了拿着马扎围坐在一起的居民,共同商讨小区治理中的问题,这是每周例行的“马扎议事”活动。 

  “这个议事活动还是挺管用的。上个月,我反映小区主干道上有一棵将近30年树龄的大树,根系比较浅已经枯萎了,如果不及时移除会有安全隐患。”后门街小区居民王培芬回忆,那天东关街道党工委书记马建涛也参加了“马扎议事会”,当即跟在场议事的社区党员干部、小区居民、物业经理、职能部门干部代表进行商议,很快就把死树移除了。 

  东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宸说,像路面大坑修补、烧烤店扰民、楼道漏水等居民常见问题,通过“马扎议事会”提出、相关工作人员现场商议,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除了“马扎议事会”,奎文区线下每周组织开展“街道干部进小区接待日”“局长办理日”“物业经理接待日”等活动,现场办公、一线化解矛盾纠纷。线上组织671名街道、社区干部包靠小区、加入1261个业主微信群;开发了“奎文物业直通车”小程序,实现问题事项“扫码即办”。 

  把“未诉先办”和“增容服务”结合起来,“红色物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辖区内企业多、商铺多,是标准的商住一体化复合型城市社区。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我们集中打造了阳光壹佰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阳光100商圈所有商务楼宇、大中小微型企业及沿街商铺。”沈宸介绍,根据业主需求,各党支部联合各物业公司,探索了4类物业增容服务,包括养老、文艺演出、企业咨询、劳动调解。 

  在这些增容服务里,劳动调解成为一个亮点。在阳光壹佰党群服务中心,有全省第一个设在小区内的奎文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派出庭。自6月1日启用以来,已经仲裁了4起案子,服务对象都是本小区业主。依托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这里建立了“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社区专调员—阳光管家队伍”三级调处机制,组建了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劳资纠纷调解、维权、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的“特色站”,力争实现劳资纠纷不出园区、不出社区、不出街道。 

  推进“物业+”增容提升,奎文区在区级层面上实施了“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提升行动以及“部门资源下沉、助力物业增容”专项行动,推进百姓食堂进小区、家政服务进小区、文化活动进小区、平安驿站进小区,确定了教体、民政、卫健等第一批15个增容部门的25个增容事项。 

  这些主动探索的“向前一步”,迈向的是居民的需求,迈出的是群众的满意度。 

  “基础兜底”走向“专业服务” 

  位于新华路的九号大院,已建成30多年。不久前,这个老旧小区,迎来了第三次“新生”。 

  对于小区的前后变化,在这里居住了近30年的刘效方很有发言权。“小区很小,总共90户人家,原来没有管的,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尤其到了晚上连个路灯都没有,黑灯瞎火还时不时窜出几只野猫,走在路上提心吊胆。” 

  据刘效方介绍,2020年社区领办物业托管老旧小区后,这里发生了很大改观,有了门卫、保洁,还装了路灯,最基本的物业服务是有了,相比之前,居民们已经挺满意了。“没想到,今年又有了更大的惊喜。”刘效方说,这个惊喜就是国企物业接管了社区物业,服务“更上一层楼”。 

  社区领办物业在改变“三无”老旧小区面貌,为民提供基础物业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是随着居民对物业服务的高品质需求越来越多,社区领办物业难以在技术和服务上提档升级,需要变革突破。今年,奎文区在广文街道试点“国企领办·红色物业”新模式,将社区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全部交由国企物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兜底服务”走向“专业服务”。 

  “国企平台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而且资源多、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优势非常明显。3月份,街道与恒建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旗下潍鸣物业负责接管社区物业。目前,潍鸣物业已完成了40个老旧小区的接管工作。”广文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洪波说,从社区领办到国企领办,是红色物业的一项大胆尝试和探索,起到了多个层面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社区从原来直接领办老旧小区物业,转为腾出精力重点做好政务服务、优抚保障、矛盾纠纷调处等公共服务,进一步释放了社区的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国企物业负责开展专业化服务,解决了过去社区领办物业仅能“兜底管理”无法“提档升级”的问题短板。 

  国企领办后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如何? 

  记者在九号大院采访时,看到小区门口采用人脸识别无感通行,外来访客一键呼叫,业主手机APP可以远程开大门,传达室AI视频监控,电动车车棚温度感知系统可预防充电事故。这些外在可见的变化,正是潍鸣物业接管后实现的。 

  而内在可感的改变,用老居民刘效方的话说就是“感觉整个小区都上了一个档次,不仅管理很先进,服务还很周全,我们可以通过物业平台寻找家政、养老等一揽子服务,更方便,也更放心。” 

  推动物业管理提档升级,潍鸣物业在九号大院建设了智慧化调度平台,链接社会资源,探索接入智能水表、居家智慧养老、一键呼叫、一键“点单”等智能服务终端,将街道、7个社区、40个老旧小区融汇成集数字化、人性化于一体的“智慧社区”,实现了物业服务、网购团购、智慧家政等品质生活设施互联互通。 

  国企领办,运作模式由“行政推动”走向“市场运作”,管理方式由“传统管理”到“智慧管理”,服务规模由“小区管理”走向“片区管理”,用“一揽子”的小区“算总账”,有效降低了物业管理的边际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经过5个月的探索尝试,“国企领办·红色物业”新模式成效明显,实现了全域物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居民幸福感满意度三大同步提升,同期热线投诉率减少90%。 

  按照“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奎文区将由国企平台逐步对老旧小区进行接管,推动全域物业服务水平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双提升”。 (潍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