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4020个公益岗位助力群众“家门口”就业

  5月23日清晨,青州市邵庄镇小辛庄村村民韩成胜早早地来到村口,看到有外地车辆进入村内,他提示司机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并查看核酸检测情况。

  韩成胜(左)在村疫情防控岗位执勤。

  65岁的韩成胜是村内的五保户、即时帮扶户,由于身患慢性肺阻,他一直没能找到工作。今年3月,听说青州市招聘公益岗位人员,他便向村委递交了应聘申请,目前已正式上岗两个多月时间,主要协助开展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没想到这个年龄了我还能在家门口上岗就业,不仅多了一份收入,也让自己有了发光发热的机会。”韩成胜说。

  为进一步提升就业援助对象就业率,降低社会失业率,确保重点群众就业稳定,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以来,青州市大力加强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目前已开发4020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城镇岗450个、乡村岗3570个。

  青州市东夏镇开展公益岗位岗前培训。

  “城镇公益性岗位主要安置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城镇大龄失业人员;乡村公益性岗位主要安置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残疾人、农村大龄人员等。”青州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郭宝聚告诉记者,为切实提高安置对象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专业技能,他们还分批对新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通用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实行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州市今年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主要侧重于服务乡村振兴、卫生防疫、新时代文明实践、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维护等领域,努力让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就业困难群众能有适合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青州市对部分新安置的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技能实操培训。

  “我们提前对所需职业岗位和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摸排走访,建立‘帮扶清单’和‘重点群体清单’,精准聚焦最需要帮扶的就业困难人员。”郭宝聚说,公益性岗位统一实行政府补贴,按照不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据岗位类型、劳动时间等因素确定,按月发放。

  据介绍,根据“岗位设置需设尽设、安置人员能纳则纳”理念,青州市还按照长期性和临时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了公益性岗位归集和储备制度,专项用于安置经济危机、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特殊形势下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潍坊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