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奎文区:乐学+有为,开辟老年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老年群体不断壮大,老年人对归属、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与日俱增,奎文区老年大学注重引导老年人作用发挥,增设生活实用类课程,开辟“乐学+有为”教育新模式,倡导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为,全面提升老年人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全区老年教育提质赋能。

  

 

  送智到家门,开心越“鸿沟”。

  纪录片《老有手机》中提到“学习使用手机之所以成为最迫切的问题,是因为老人们正在不断丢失着数十年来建立的社会化链接”,没有手机就切断了与外界交流的渠道。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超九成受访老人希望参与“数字技能”培训。对此,孙家社区联合拐棍网为红旗老干部党支部举办“智享银铃”长者智能手机学习培训班,课上围绕微信、支付宝、健康码、淘宝等常用APP使用流程和方法,进行了耐心辅导和解答,并就网络安全等问题作了详细讲解。通过互动环节,手把手教会老同志如何拍照片、调节微信字体、屏幕亮度……一群“银发学生”聚精会神,操作得有板有眼。支部书记栾营昌表示“通过智能手机培训,自己不仅学会了电子医保使用方法,老年大学线上课堂学习,还会监督一年级的孙子上网课,自己也成为了社区核酸检测信息注册志愿者。”

  

 

  技术赋能,“四老群体”新式育儿

  三胎时代的到来,催生出以“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为代表的“四老”群体如何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护理、教育、引导下一代的新问题。广文街道李家社区老年大学分校开办“四老”培训班,内容涉及育婴、普通话、心理学、安全教育等,旨在引导“四老”树立正确的婴儿护理理念,提高对青少年的教育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针对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特点,教学过程中设置多处真实案例和情景,强化学习效果。今年69岁的赵风英在城区新华西路一小区居住,她的家庭比较“特殊”,一家五口四中口音,南腔北调,普通话成了他们沟通的重要工具。培训让赵风英受益匪浅,纠正了多处读音错误,与孙子的沟通更加顺畅,在她的带动下,全家人都在学习普通话。

   

  以课会老友,唱响主旋律

  经常相聚课堂的老同志们,志趣相投,课下也会聚在一起定点不定时的组织文体活动,彼此满足对陪伴的情感需求,再次挖掘自身价值,为老年生活增添新活力。区老年大学引导老同志们成立志愿服务队伍14支,认领5方面重点项目,深入开展矛盾化解、防疫抗疫、文化宣讲、物业管理、社区安全等服务。组建社团3个,为语言朗诵社团专门对接聘请市广播电台专业人员开展朗诵指导,培养了大批语言朗诵骨干人才。经过精心排练,该团队举办了“诗词颂壮士、红歌敬老兵”“传承红色基因  致敬建党百年”等红色经典朗诵会,取得良好的反响,活动分别在奎文新闻、学习强国、山东关爱、大众日报报道。同心艺术团周振英老师带领的老同志们创作的情景剧《家和万事兴》荣登中央15台春晚候选节目名单。合和艺术团取得全省艺术团一等奖,《有这样一家艺术团》在中国青年报宣传报道,《夸夸咱的幸福楼》、《亲如一家人》等节目,说身边事情,唱身边人,深受群众喜爱。

  “老年大学为求知的老年人打开窗口,老年大学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并按照难易程度分级分类教学,以满足“新老人”更精细化的需求。他们退休不退志,渴望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他们的新梦想在这儿起航。没有比被周边人需要、认可、尊重更让他们乐到心坎儿里的事情。”广文街道李家社区党委书记杨海霞说。